查看原文
其他

音乐节,未来的新型“庙会”?

王径舟 言之有范 2023-04-03

今日看点

在中国,距离第一场音乐节已经过去将近二十年。除了从国外引进的知名音乐节品牌外,国内也有不少本土品牌涌现。不同于以往的是,如今的音乐节尝试调整和改变,聚焦于产业的融合,着力于青年潮流文化,不断寻求突破。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们审美诉求的转变,未来音乐节将会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一、音乐节难盈利,但不妨碍其火爆


据《2018中国音乐产业报告》显示,音乐节票房收入增长明显,观众人次显著增加。据统计,2017年音乐节总票房达5.80亿元,增速达20%。2019年,音乐节的发展势头不减,大大小小的音乐节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目前全网可以检索到的音乐节品牌已经超过了800个,但当前音乐节市场的不稳定性依旧存在,很多音乐节只是昙花一现。



业内人士表示,80%以上的音乐节都在亏损,短期无法产生经济效益,使得音乐节变成一场持久战,没有充足的资本和耐心,注定成为泡沫。据音乐财经统计,中国音乐节最活跃的这几年,仅有39.3%的品牌能存活。跟国外动辄十万观众量的音乐节单日规模相比,国内规模最大的音乐节最多只能容纳两三万观众,再加上相对低廉的票价,决定了票房总收入的上限,收入规模无法扩大,也限制了艺人的选择范围和主办方的创造力,导致其难以实现盈利。

 

即使这样,依然有源源不断的入局者想要占领产业的制高点,仅2017年,音乐类企业融资事件达76起,其中6家企业融资金额达亿元。据小鹿角智库统计,2017年国内市场共有音乐节269个,同比上年增长33.8%。在短期内无法看到盈利的前提下,依旧有很多资本愿意布局音乐节,一方面,音乐节所带来的的巨大流量,是大数据时代最重要的无形资本;另一方面,国内的投资者也认识到,随着音乐节和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以及针对青年潮文化所营造的音乐场景,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数据根据网络公开整理

 

二、消费升级背后,音乐节是否是下一个风口

 

在消费社会里,人们对精神娱乐的需求往往成为消费的主力,这种区别于温饱阶段的消费升级,具有极大的潜力有待挖掘。现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急需深入推进,特别是在演出市场方面。区别于传统的演唱会、音乐会等表演形式,音乐节更加大众化、平民化,符合年轻人的社交需求,具有区别于传统演出市场的系列优势。也许只有当音乐节从最初的小众时髦,逐渐变成一种大众的新生活方式,且随着受众人群的不断细分而数量增多,在融合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同时,大众消费的场景营造不断升级,这样的音乐节才可能真正迎来成熟。这也许就能解释上述现象,为什么绝大部分音乐节处于亏损中,但仍有大量的资本涌入,着手布局。也许,当音乐节遇上旅游,同时满足了青年社群文化,吸引青年消费力,投资者就可以期待着一场浪漫的邂逅。

 

1

音乐节x旅游

 

音乐节和旅游,两者因为具有与生俱来的相关性而被人们广泛关注。一方面,音乐节作为当地旅游品牌成为对外沟通的载体,是当地旅游业与众不同的特色之一;另一方面,旅游业为音乐节服务路径的打通、降低音乐节对粉丝经济的依赖、保持音乐节长久旺盛的生命力等提供探索解决方案。现阶段,两者磨合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但“音乐节x旅游”模式的探索道路越发明晰,成为一条产业融合的发展大方向,值得继续挖掘和探索。



在马蜂窝发布的《2018年境内音乐节旅游热度榜》中,除了众所周知的草莓、张北草原等音乐节外,还出现了一名“特别”的选手——遂昌汤公音乐节。根据资料可知,说其差异化,是因为它几乎与传统高热度音乐节的所有特征绝缘:没当红歌星、没网红、没摇滚、没民谣、没电子、没嘶吼,甚至还有那么点儿“端庄”和“稳重”。但即使这样,遂昌汤公音乐节还是吸引了一大批游客,这也是“音乐节x旅游”模式的成功代表。

 

音乐节成功的关键在于其所展示的内容,举办于山水之间的汤公音乐节营造古色古香的氛围,通过结合当下流行的网络快闪表演,丰富中华文化主题,当“文艺严肃”之感的颂读会走进了浪漫星空,留给人们的,更多的是浪漫和期待。即使《梅花三弄》《醉渔唱晚》等传统经典节目,也结合了古典和时尚的“范儿”。这些举措,让汤公音乐节借助地方旅游资源成为独一无二的优质产品。


2018年汤公音乐节


但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音乐节的成功不仅仅是依靠优质的内容,还需要其他相对应的配套设施。因场地和预算等原因,音乐节多选择偏离市区的郊区,同时也逐步向三线以下城市下沉。常面临目的地旅游供应力不足的问题,这与潜在外来游客的中高端需求产生了匹配断层。尤其是住宿供应较低端的问题,会严重影响过夜游客数量,这无疑是对地方夜间旅游消费市场的强烈冲击。反观汤公音乐节的举办地遂昌,是浙江丽水市下的一个县,借助优美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着力打造绿色生态发展的新模式,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业,通过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实现绿色生态可持续的良性循环。在此基础上通过音乐节的举办,丰富地方文化内涵,让更多的游客从传统的一日游变为过夜游,极大的促进了地方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音乐节活动之一:“邂逅遂昌”之红歌联唱快闪

 

2

音乐节与青年社群文化

 

半世纪前,美国纽约州东南部的贝塞尔小镇诞生了一个名叫伍德斯托克(Woodstock)的音乐节。那一年,45万人高喊着“和平、反战、博爱、平等”从世界各地赶来。这里成了音乐节历史上无法复制的经典,而这个小镇也成为历史性的地标。同时,1970年,一群衣衫褴褛、数天未洗澡的人带来了帐篷、乐器与摇滚乐,在英国阿瓦隆岛的格拉斯顿伯里沃西农场制造了巨大的文化冲击。格拉斯顿伯里(Glastonbury)音乐节也在这里打开了它的历史篇章。此后的每年夏天,这个露天派对都吸引着全欧洲甚至全世界的年轻人,驾着车、带上家当,从四面八方簇拥而来,享受一群人“孤单”地狂欢。


伍德斯托克(Woodstock)音乐节


相较于国外音乐节的发展,国内的音乐节还不算成熟。国外音乐节所属的现场娱乐业非常发达,已经逐渐发展成为覆盖全年龄段人群的大众娱乐。而国内音乐节的主要目标客户还是以年轻人为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在消费升级的大环境下为现场娱乐花费时间和金钱,无疑这是一块巨大的“蛋糕”,受到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线上娱乐所对应的“宅”文化,不管是追剧还是打游戏,进入门槛极低,对时间的利用也呈现碎片化的趋势,能够有一定的获得体验,并且容易沉迷成瘾。与之相较,线下的现场娱乐需要大量占用用户整段时间、价格相对较高。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场娱乐有更好的真实体验、社交体验,年轻人线下面对面交流、狂欢、释放压力、展示自我。音乐节多带来的阳光、微风、欢笑、狂野,是线上娱乐无论如何也都做不到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如果说真正将诗歌、音乐、田野和生活结合在一起,那一定非音乐节莫属。现场娱乐带来的“潮”文化的兴起,从小众的集聚,到大众的狂欢,是年轻人线下交友的方式之一,来一场说走就走的音乐节也成为了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的生活方式。

 

三、音乐节繁荣背后的冷思考

 

据公开数据显示,过去的十年间,国内每年举办的音乐节数量翻了超过十倍。随着整个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消费升级和审美转移,音乐节可能是更加适合大众娱乐的活动,大有成为当代新型“庙会”的趋势。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的音乐节仅仅是昙花一现,在国内像草莓、迷笛等能够长期稳定办下去的音乐节,依然屈指可数。音乐节的繁荣,只是部分头部品牌产品的繁荣,距离整个产业的繁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阶段,音乐节的发展仍然处于尝试中,没有固定的商业模式,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音乐节和旅游的结合,虽说是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旅游目的地强行引入音乐节,寄希望于捆绑热度获得在游客中的曝光。这样的野蛮发展,没有与音乐节相对应的旅游资源,这样的融合显得僵硬,对当地旅游业的知名度提升并没有太多作用。同时,旅游业和音乐节的重合,需要优化游客的参与流程,相对应的渠道要重新设定和安排。地方政府要积极发挥作用,完善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出行旅游需求,同时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措施,“放长线钓大鱼”,打造以旅游为主的音乐节拓展,向“旅游+”的新型旅游模式发展。

 

就音乐节本身而言,同质化现象严重依旧是不争的事实,不同的音乐节却有着相同的音乐歌手,缺少了持续性,很难吸引青年人的多次重复参加。有的音乐节采取了不同主题的设定来解决这一问题,但依旧缺少对音乐人的选择。积极培育优质音乐人,以音乐为内容纽带,融进本地文化深度体验,打造不同文化内涵的音乐节;同时结合新业态,营造音乐节场景与特色环境紧密结合的沉浸式体验,增加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感;借助粉丝经济的,延伸音乐节的产业链,开发文化旅游的衍生产品,对目标人群进行垂直化内容生产。


通过上述的部分方案来打造全域旅游的消费场景,将“音乐+旅游”产业充分孵化,形成“音乐+”的完备产业体系。同时音乐拥有与生俱来的社群属性,而旅游目的地需要流量的同时,又提供了天然的人群沉淀及行为实现场景。在消费者一方,音乐与旅游也已双双延伸至满足精神需要的线下生活方式层面,成为他们愿为之付出增值型深度消费的对象。几天的音乐节看上去繁华,只不过是过眼云烟,转瞬即逝。一旦“音乐节+旅游”产业的融合,将产生无穷的上升生命力和无限玩法,到那时,音乐迷与游客之间的界线也许就会消失。


参考来源:

娱乐硬糖 《音乐节,就是年轻人的庙会》

星东方文旅 《音乐节与旅游业,到底谁该蹭谁的“Fan”?| 星解读》

凤凰旅游网 《从一场充满“野心”的音乐节看“旅游+音乐”怎么玩?|凤旅观察》

第一财经 《中国八成以上音乐节亏损,新玩法要融合不同粉丝群体》


END


美   编 | 汪晓琳


推荐阅读

“偶像”什么时候变成了一个贬义词?

移动场景下短视频的竖屏形态,谁来发牌?

范周 | 助力文化产业“走出去”,国际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联盟有何担当?

2016超级草莓高调回归——浅析国内户外音乐节的产业化发展

别去挤了,在家看音乐节直播,有多少人愿意?|音乐节上的4个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